早前有關中西占星的文章,主要論及黃道十二宮與十二地支。這次談談另一個星學元素:二十八宿,即虛、危、室、壁、奎、婁、胃、昴、畢、觜、參、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軫、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、斗、牛、女。
(網上圖片)
這二十八個字的讀音大家可能未必全部知道,更遑論了解它們是甚麼。其實,二十八宿在古代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用途,就是作為星空的坐標。
二十八宿的天文用途
我們日常會利用街道和門牌號碼來找尋一個地區的建築物,例如灣仔星街三號。放大至整個地球表面,則有經度和緯度。經為東西走向而緯則接通南北,好像直線和橫線交織成格子,找到經度和緯度的交叉點就能找到目標地。例如香港的經緯度,大約是東經 114° 9′ 55″ E ,北緯 22° 16′ 50″ N。
那麼,要說明一顆星體在天空上的位置,又可以怎樣做呢?
西方天文學把圓周分為360度,12個星宮各佔30度。例如從地球向星空望,一顆星體位於正北方,我們可以說它在0度。但赤經度數只能形容方向,於是我們另外會以赤緯度數,去表示星體距離地平線的高度,例如天北極為+90度。有了赤經和赤緯度數,我們就可以正確指出天上星體的位置。
中國古代天文學也有類似的系統,以「入宿度」和「去極度」來標示星空的位置。二十八宿,就是把圓周分為28分,而每個星宿都有一個稱為「距星」的座標。大家可以想像它們為一些圍繞赤經的路標,一共有28個。古人借這些路標來說明星體的位置,例如說某星體「入昴三度」,就是說它距離昴宿距星三度。這個方法和西方赤經原理相近。至於「去極度」,則是用來量度星體與北天極的距離。由北天極起計,星體越高則去極度越少。
入宿度和去極度就像地球上的經和緯,它的交滙點可以用來表示星空上的位置。2016年曾出現熒惑守心的天文現象,當中熒惑是指火星,守是指停留,而心就是二十八宿之一,此四字代表當時火星停滯在心宿這個位置。如果加上去極度,就會更清楚知道火星在星空的高度。
二十八宿的術數用途
一般人最容易見到二十八宿的地方,是通勝(通書)。只要翻開家中的通勝,就會見到這二十八宿每日輪流出現(背後原理還是和月亮有關,下次再論)。
坊間有一種說法,是利用二十八宿作為擇日之用。每個星宿都有它的宜忌,例如箕日宜建造但忌婚禮,亢日則宜婚禮但忌建造。由於這二十八宿輪流「當值」,周而復始,吉日和凶日都按同一次序循環不息。其吉凶能量由何而來呢?大家不妨思考一下。
除了擇日,研習風水者可能曾在某些羅盤上見過一層分為二十八格,每格寫上一宿之名。另外,坊間甚至有用這些星宿來算命之說。可見二十八宿在術數被應用之廣泛。
下次,我們會研究更多二十八宿的原理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