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的曆法,究竟應該叫做甚麼?答案真是人言人殊。有人說是「舊曆」,有人認為是「陰曆」,亦有人說是「陰陽曆」才對。

上回說過陽曆,這次就讓我們了解陰曆。

陰曆

「陰」者,太陰也。太陰,即是月亮。「陰曆」,又名「太陰曆」,故名思義,是一種基於月亮週期的曆法。

眾所周知,月有時圓有時虧。古人每天看著月亮的變化,周而復始,由新月到月圓再回到新月,一個循環大約需時29.5天。這麼固定的週期,正好用來計算日子。於是,就出現了陰曆這種以一個月相週期為一個月的曆法。這種曆法比陽曆更視覺化,因為只要晚上抬頭看月亮,就能大約知道這一日是陰曆月的初、中還是尾段。

月相

閏月

一個陰曆月有29天或30天。12個月總共354天。和陽曆基本365日比較,相差11日。驟眼看來問題不大,11日還不到半個月。但三年便會相隔33日,即大約一個陽曆月,十年就是110日,接近三分之一年!

試想想,如果今年的一月是春季,十年後的一月就會於冬季出現。再二十年後,一月就會是夏天時份!這種曆法與季節不符的做法,不便於人們生活。

解決方法就是閏月,即是在某些年份加入一整個陰曆月,填補陰曆月一年缺去的11日。昔日的一種置閏法,是「19年7閏」,即是在19年裡有7年設置閏月。其原理是,19年乘以每年11日,為209日。而假設一個閏月30日,7乘以30是210日,和209日非常接近。

這種曆法,既以月亮週期計算一個月的長度,又設閏月來配合源於太陽的季節週期。因為又太陽又月亮,故亦有稱為「陰曆合曆」或「陰陽曆」。明乎此,就會知道把中國傳統曆法稱為陰曆,其實並不完全正確。

世上有些地方使用的陰曆不設閏月,例如伊斯蘭曆,在每30年設11個閏年,每次閏年只閏一天,因此並不足以和太陽年相符。伊斯蘭曆每逢九月為齋戒月,但這個月可以發生於春夏秋冬四季,正因為沒有閏月。

農曆

中國傳統使用的曆法,名叫「農曆」,是因為中國一直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,普羅大眾的生活都離不開務農;而農曆的主要元素,都是為配合農民需要而制訂。

農曆分小、大月,每月29或30日,平均為29.5日,即是一個月相週期。但農曆新年只會出現在春天,因為農曆設有閏月機制。另外,由於氣候對農耕最為重要,故通勝裡亦有廿四節氣資料。農曆就是包含陰曆和陽曆元素的一個例子。

舊曆與新曆

至於新曆與舊曆之分,上回已述。

現在科技發達,手機軟件已能計算每日農曆資料,普羅大眾連通勝亦不用購買便能解決日常曆法需要。用新科技來計算舊曆,就是揉合新與舊。新舊名稱的界線,已經不重要了吧。早最重要的是理解曆法的原則,以及知道如何取為己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