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這樣的經驗嗎?跟家人約定日子食飯,例如「下個月十五號」,後來才發現大家理解不同。長輩以為是「舊曆」十五號,你想的卻是「新曆」十五日 。
為甚麼日曆也要分「新」「舊」?究竟「新曆」有幾新?「舊曆」又為何是舊?除了「新曆」,我們還常常會聽到「公曆」、「陽曆」、「西曆」這些說法,究竟又是甚麼?這次讓我們好好分清楚。
曆的基礎:日
先不說新舊,我們來談談日曆的基本元素:「日」。
地球自轉一圈需時24小時,即是一日。遠古人類當然未有能力知道自轉這回事,但他們發現太陽不斷出現然後消失,相隔時間十分穩定。這種穩定的週期,正好用作計算時間。於是,先民就以「日」作為曆法的基礎。基本上,不同民族都以相同的方法定義一「日」。
(說起來,中文有以「光陰」代表時間,不就是光與暗、日與夜嗎?)
(維基百科圖片)
陽曆
「陽」者,「太陽」是也。「陽曆」,是基於太陽循環週期的曆法。因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需時約365日,如果把這個週期放在曆法裡,一年就有365日。
一如自轉,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也不是古代人類能夠理解的概念。但當他們透過長期觀測和感受,便會發現到這個歷時三百多天的週期,循環不息。
這個循環可以在多方面體現。例如,每一年都會有冷暖交替。另外,如果把樹枝插在地上,影子的角度和長度,亦會出現週期循環。前者只能感受,而後者卻是可確實量度的變化。
格里曆
現時國際間廣泛使用的的曆法,即「格里曆」 (Gregorian Calendar),就是一種陽曆。
格里曆的一年有365日。如前所言,陽曆依照太陽循環週期。人人都知地球公轉一圈需時365日,但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365.2422日左右,多了接近0.25日。這四份之一日,每四年便累積成大約一日,這就是每四年一次閏年,出現二月二十九日的由來了。
而因為多出的實際是略少於0.25日,故此格里曆同時還有另一置閏規矩,就是每逢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閏,但能被400整除的則置閏。
(又,為了更準確增閏,格里曆還會在4000的倍數年份不閏。但距離公元4000年還有接近2000年,來日方長呢。)
廿四節氣
別以為只有舶來品才是陽曆,通勝裡的「廿四節氣」,其實亦是一種太陽循環週期。你有沒有發現,每年的冬至,一般都是12月21日,只有偶然遲至12月22日?其實24個節氣,每個和上一次同樣的節氣,都是相隔約365日!
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,是從地球觀測太陽的位置而決定。例如坊間風水命理師以立春一刻的八字推斷當年社會狀況,這一刻就是太陽走到黃經315度。西洋占星師很重視每年的春分盤,而春分則發生於太陽走到黃經0度。
公曆、西曆與新曆
以上三者,其實都是同一種曆法,即是上述格里曆。
雖然有些地方同時有一種以上的曆法,例如華人社會的「農曆」,伊斯蘭社會則有伊斯蘭曆。另外有些地方還沿用「儒略曆」,這是格里曆的前身。但總括而言,格里曆是世界通用的曆法,此所以有「公曆」的說法。
而「西曆」是對格里曆這套西方傳入的曆法的俗稱。至於「新曆」的稱呼,則源於民國政府頒令,以公曆為全國通用的曆法。因為傳統曆法被取代,所以叫做「舊曆」,取而代之的自然被稱為「新曆」。
所以,新曆其實也不新,只是比舊曆新一點。而舊曆雖舊,卻未完全消失。新與舊,只是相對的啊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