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數近年最熱門的關鍵詞,「財務自由」肯定榜上有名。究竟這四個字有甚麼意思?有哪些生活模式可以歸類為財務自由?

財務自由的幾重意義

財務自由,也有人用「財富」代替「財務」,反正就是英文裡 Financial Freedom 的意思。有一個類似的字眼,是「財務獨立」, Financial Independence 。廣義的意思都差不多,一般的共識就是在財政上不依靠工作,有足夠財富過生活。

財務自由的幾種模式

聽起來很簡單,不就是賺到足夠的錢,然後逍遙快活嗎?其實,財務自由的模式有很多。以下就來逐一談談。

1: 擁有巨大財富,完全不需收入

這是最令人夢寐以求的一種狀態。即是你擁有的財富,足夠一輩子的生活開支。即使未來的收入是零,都不會有任何問題。

遺憾的是,能做到這種財務自由的人不多。以港元計算,一輩子的開銷可能上千萬元。一般普羅大眾的年收入大約是數萬至數十萬元,要儲蓄多久才能達到這一點呢?可能差不多退休才可以,也可能窮一生也做不到。

所以,如果想達到這一種財務自由,不能單靠存錢,往往要利用投資來加速。在香港,一直以來最容易的是置業。近年多了一些「爆升」的投資產品,例如倍升股和加密貨幣,捕捉得到也能加快財務自由的進度。

2: 資產製造被動收入,應付生活開支

這種財務自由的模式,要點在於「被動收入」。這種模式需要以收入應付開支,但不需積極工作,因為你的資產帶來的收益,足夠支付生活費。

相信這種是最多人追求的財務自由。常常見到的「4% 法則」和「300倍月開支」,就是這一種。

舉例來說,如果每月開支大約 2 萬元,按「300倍月開支」法則就是需要 600 萬元。把 600 萬放在 4% 回報率的投資,每年收益 24 萬,剛好就是每月 2 萬。計及通貨膨脹,回報率要再高一點點,但原理大致就是這樣。

因為這種模式所需資產價值低一點,相對較為容易達成。不少香港中產人士,賣掉自住物業,加上積蓄,都能建立這種投資組合。如果搬到生活指數低一點的地方定居,入場門檻就更低。這就是為甚麼近年流行移民到泰國、馬來西亞和台灣的說法。

3: 資產製造被動收入,換來工作自由

這是更簡化的模式。假如你的每月開支為 2 萬元,但現時的投資組合回報只有每月 8 千元。雖然不能即時「劈炮唔撈」(離職不幹),但至少有條件選擇收入可能較少但更熱愛的工作。

被動收入有很多來源,例如物業租金和投資回報。計算好被動收入與家庭開支的差距,就可以選擇兼職填補這個差距,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;或者投身更有興趣的行業,脫離繁忙的辦公室生涯。

這算是財務自由嗎?看你對自由的定義和人生規劃。財務自由不一定為提早退休。這種模式帶來的自由,是「選擇工作的自由」。

4: 建立退休基金,換來工作自由

這是另一版本的簡化模式。先規劃好自己的理想退休時間。例如 20 年後,預計那時退休,需要資產為 6 百萬元。再假設你的回報率為 8% ,那麼你需要投資 130 萬元於退休基金。受惠於 8% 的年回報的複利效應, 20 年後這筆錢會變為約 606 萬元。

積極工作,做好投資,盡快存到 130 萬元,放入退休基金自動增值。因為你知道退休後的開支已準備好,收入只需維持生活開支,你便可以換來多一點選擇工作的自由,例如創業或者轉為兼職。

最後這兩個模式都只是「半自由」。但在生活開支高企的年代,能提早「贖身」,提早脫離窮忙的打工生涯,也不失為一個選擇。說到底,工作就是為了生活,如果為了工作而犧牲生活,就是本末倒置了。

除了以上四種模式,還有沒有其他財務自由的做法呢?讀者如有提議,不妨留言分享。


(本文於Patreon首先發表,追蹤/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更多投資文章及獨家內容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mathofsta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