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條標題明顯是文字遊戲,不過「投資紀錄」和「投資紀律」,卻又真有些關係,而且對於投資的回報有很大影響。且讓我娓娓道來。
投資紀錄
近年我習慣做投資紀錄,把每次買賣的細節都輸入到試算表裡。除了用來總結每月贏輸金額,亦可以給自己回顧操作手法時參考,以求改進操作水準。
以 2020 年為例,暫時共有 56 次已沽貨交易(即是不計算現在持有而未賣出的)。這 56 次交易的簡單統計如下:
- 贏錢的交易: 40 次 (71%)
- 輸錢的交易: 16 次 (29%)
- 贏錢交易的平均回報: 8.11%
- 輸錢交易的平均回報: -4.80%
- 贏錢交易最高回報: 43.43%
- 輸錢交易最低回報: -17.29%
應該怎樣看待以上數字呢?首先,贏的次數比輸的多,表面看來是一件好事。然而,我同時也會看賺錢和輸錢的幅度。平均贏 8% ,平均輸 4% ,一來一回就是兩倍。回就是兩倍。假設一直維持這個贏輸幅度,即是平均每贏一次,可以抵消兩次輸錢。
我認為把贏輸比例和贏輸幅度結合,可以評估自己的操作方法有沒有效。例如贏輸比例各佔一半,看來只是水準平平的交易員。但如果贏錢幅度是輸錢的兩倍呢?又例如只得 30% 時間贏錢,輸錢次數達到 70% ,但贏錢幅度達到輸錢的五倍,這位交易員應該是高手了。
另外,常常聽到一個說法,「投資第一要點是不要輸錢」(而第二點是不要忘記第一點)。贏的次數與幅度配合之下,就能夠創造更大空間達成「長線」不輸錢的目標。留意我加上了「長線」二字,因為投資是一輩子的功課,無需斤斤計較一次得失。
檢視自己的操作操作,以平均回報計算是輸一賺二;以最高賺蝕來看則是接受 17% 的損失只換來 43% 的回報。詳看交易細節,發現有時價格下跌而未能忍心離場,價格上升卻進退失據,結論是「止蝕不夠早,止賺不夠好」。這就是「投資紀律」的重要之處。
投資紀律
我認為投資者應該按自己的風險胃納和財務條件,設計自己的操作方法,然後嚴守紀律實行。能夠做到這一點,已經勝過很多市場參與者。
美國著名投資者 Mark Minervini 昨天 (29/10) 有一段推特說他的「Biggest mistakes I made when I started trading」,只有五點:
- Chasing stocks too far beyond the buy point, or forcing trades that had not yet set a solid buy point.
- Not religiously cutting my loss when it was small.
- Not nailing down decent profits fast enough and often giving much or all. of my profits after I attained a decent gain.
- Not protecting my breakeven point once I attained a decent gain.
- Not using progressive exposure — jumping in and out too fast at all once instead of moving incrementally.

簡單來說,就是「止蝕要趁早」,不要等損失過大才後悔;也要「止賺得及時」,保障打和點。無論入場還是離場,都應逐步加減,看情況分段投入資金,穩賺利潤再圖更大回報。
這些都是 MM 的著作和推特裡常見的話題,也是投資界的老生常談,但要嚴守紀律卻不是人人做到。敢說能做到這五點,已可跑贏大部份人。單單「止蝕要趁早」這一項,如果能堅持到達預設位置便沽貨,便能壓縮輸錢幅度,換取更大出錯空間(即是輸錢次數)。
可能有人會問,會不會因為過份嚴謹止賺/止蝕,而錯失賺大錢的機會呢?我的答案是有可能,所以就要檢視自己的投資紀錄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。如果你經常太遲止蝕,不如先設定「較緊」的止蝕幅度。相反,假如你常常因為「覺得還會升更多」而不肯按步套利,可以試試分段止賺,由實戰告訴你這樣做會否比一刀切離場更能穩定地贏錢。
我不是投資高手,以上只是「自我感覺良好」的廢噏,看看就好。我還在學習「嚴守紀律」呢!
(本文於2020年10月30日首先於Patreon發表,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我的最新投資文章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mathofstars)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