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越來越多人說要用市場寬度來分析大市。究竟甚麼是市場寬度?這些指標有何用處?
甚麼是市場寬度
市場寬度,英文稱為 Market Breadth ,泛指一些用作分映市場強弱的指標。
一般認為指數的漲跌可以反映市場走勢。例如代表港股的恆生指數、代表台股的加權指數、以及代表美股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、標準普爾500指數等等。
但指數包含一定數量的成份股,有些權重較高,有些則較低。指數上升可能由於成份股全線上漲,但亦可能只是由部份成份股的升勢推高。單看指數的漲跌,未必能看到市場是否健康。更何況指數只包含一小部份上市的股份,還有更多上市企業的表現,完全沒有在指數反映出來。
市場寬度的用處,就是反映符合特定條件的股份的數目,從而了解市場的狀況。例如所有上市公司之中,有多少上升,又有多少下跌。上升的多,行情看漲的機會就較大。
有甚麼市場寬度指標?
很多人都會採用一種歷史悠久的市場寬度指標,就是上升/下跌股份比例。其實市場寬度指標還有很多,以下介紹最常見的幾類:
上升/下跌:這類指標比較上升和下跌的股份數目。很多人都聽過的 A/D 線,即 Advance/Decline Line ,就是這種指標。 A/D 線的計算方法是以上漲的股份數目,減去下跌的股份數目,得出淨上升數目。如果上漲較多會是正數,否則就是負數。然後,把這個數目,與上一天的數目相加,每日如是。如果這個數目持續上升,代表上升的股份數目增加,反映市況向好。觀察這類指標的長期變化,就能了解市場的健康狀況。
與平均線比較:這類指標看的是有多少股份的價格,在特定平均線以上/以下。我自己最常用的,是50天移動平均線以上的股份比例。這類市場寬度指標的原理是,移動平均線分映價格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均值,現價在其上,即是市場願意以平均值更高價格交易,反映投資者看好。這個比例高,即是多數上市股份都被看好。而我選擇50天線,是因為這條移動平均線一般是看好和看淡的分界線。也有些人會看200天移動平均線以上的股份比例。200天線可算是救命線,跌穿代表前景很淡。
新高/新低:這類市場寬度指標比較創新高和新低的股份數目。例如52週新高的數目比52週新低高很多,代表破頂者眾,是市場暢旺的跡象。
成交量指標:這類指標計算的焦點不是價格,而是成交量。例如累積量指標, Cumulative Volume Index ,是把上漲的股份的成交量總和,減去下跌股份的成交量總和,再加上昨天的數值。正數反映被看好的股份成交量較大,可見市場偏強;反之當然就是偏弱。
指標那麼多,應該怎麼用呢?其實無論哪種市場寬度指標,最重要是了解其概念,都是在指數的漲跌以外,再檢視整體市場裡上升和下跌的元素,各自的強弱,從而確認市場的動能。
至於這些指標可以怎樣幫助我們判斷市況,下次以一些實例說明。
(本文於Patreon首先發表,追蹤/訂閱即可第一時間閱覽更多投資文章及獨家內容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mathofstars)
發佈留言